
珠海市供水体系历经多年建设,已构建起“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库联动、江水补库、库水调咸”的科学供水格局。外江提水承担了约90%的原水供给,本地水库自产水则作为重要补充,共同保障着城市用水安全。为提升取水许可管理精细化水平,珠海在泵站提水全面纳入取水许可监管的基础上,对四个水库群自产水核发取水许可证,按最大取水量(许可水量)开展水量核定与水资源费(税)缴纳,为水资源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6月,珠海市供水有限公司磨刀门西江水源取水项目启用新计量方案后,水库群自产水原有水量核定方式与实际需求的适配性问题逐渐凸显。面对这一挑战,珠海市水务局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借力“百千万校地通”平台的资源纽带作用 —— 这一由团省委搭建的校地协作桥梁,让专业智慧精准对接地方需求。通过在平台发布自产水实际取水量核定项目需求,市水务局与中山大学快速结对,以需求清单对接科研清单,开创了“政府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的协同模式,为地方治理难题提供了高效的智力支撑。
项目启动以来,校地联合项目组通过与水库管理单位、供水企业及水资源论证编制单位的多轮座谈,精准锚定技术痛点,明确了“数据驱动、科技赋能”的技术路线。7月,团队深入斗门区、香洲区的水库现场,运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完成水库信息测量与地形数据采集,同步掌握集雨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这些依托高校技术优势获取的高精度数据,为后续水量核定模型构建提供了核心支撑,也让纸上科研真正转化为实地效能。
下一步,珠海市水务局将与中山大学持续深化协作,推动两大核心成果落地:一方面,构建与实时水文数据动态挂钩的水量核定新方式,实现从经验估算到科学计量的转变,为用水统计规范填报与水资源税缴纳提供系统性方案;另一方面,以此次合作为范本,提炼“需求对接 — 联合攻关 — 成果转化”的校地协作方法论,为全省乃至全国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产学研融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