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朱清发
15:07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珠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 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广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滨水空间质量,打造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精品碧道,为群众休闲提供了好去处,把良好生态环境变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正是暑假期间,为展示“绿美珠海”生态建设成果,让广大公众和游客朋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质量碧道、绿美碧带、幸福河湖谋划建设情况,我们邀请了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以及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1.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 王 玲女士; 2.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邱 烨先生; 3.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刘苑平先生; 4.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 李正安先生。 下面,有请王玲副局长介绍珠海市高质量建设碧道工作有关情况。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长期以来,各位记者朋友十分关心、支持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广泛宣传报道碧道建设等河湖长制工作的政策、工作举措和主要成效,为我市一以贯之强化落实河湖长制,高质量建设碧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我市高质量建设碧道工作情况。 一、碧水润城,全力书写治水兴水新篇章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广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幸福河湖广东样板的生动实践。珠海市高度重视,统筹水资源保障、水污染防治、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和游憩系统建设,高质量打造集安澜通道、净碧水道、生态廊道、优美景道、休憩游道为一体的特色碧道,将治水、治城、兴产相结合,使治水从改善生态环境进化为引导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市政府于2020年9月批复实施《珠海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2月专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工作部署的方案》,进一步完善碧道建设顶层设计。此外结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配套出台《珠海市推动碧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全市示范乡村地区碧道建设。我市计划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260公里碧道,全市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到2035年建成594.9公里碧道,形成“五脉通海,九湾一岸,两翼协同,碧秀珠海”的碧道空间总体布局。 二、加强统筹,多方联动推进万里碧道建设 近年来,珠海碧道持续“上新”,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四种类型碧道,为市民出游出行增添好去处。一是市区联动。市级层面编制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统筹推进和指导全市碧道建设,各区(功能区)具体负责碧道项目实施;全市定期通报碧道建设任务进展情况,确保碧道建设平稳有序开展;根据《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评价标准(试行)》每年开展碧道建设评估。二是多部门协同。推动市区两级,水务、自然资源、住建、城管、文旅等多部门协同共建,引导碧道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公园建设相结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三是多道共建共享。推进碧道与绿道、古驿道等其他线性公共空间的多道融合和互联互通,构建成网成片的游憩体系。例如,高新那洲东排洪渠碧道、绿道、慢行道互联互通,多道融合,串连起会同、那洲等多个村庄,辐射范围向周边延伸,贯通水岸空间,优化水质环境。
三、综合打造,万里碧道建设初显成效 我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的定位,深度融入珠海各区特色水文化,打造特色精品碧道,重点建设前山河、香山湖、情侣路、三灶湾海堤、东岸排洪渠、黄杨河等碧道,系统营造景美、宁静、活力、浪漫的滨水体验空间,其中前山河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香山湖碧道入选“广东省十大浪漫碧道”,香山湖碧道、金湖碧道纳入“广东省露营亲水地图”,黄杨河碧道入选全省“最生态碧道”,万山区创新打造魅力海岛碧道,在实现城市品质新提升的同时,也把良好生态环境变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5年省西江流域管理局、市水务局、金湾区三方将在三灶湾海堤碧道共建幸福河湖展示馆,向公众生动展示幸福河湖和碧道建设成效,弘扬特色水文化。 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碧道 ”模式。一是“碧道”+水生态。坚持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导向,全面丰富碧道水生动植物多样性。以减少人工干预为主要手段,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生态理念融入碧道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设生态岸线249公里,湿地面积5.92平方公里,新增绿化面积约4566亩。野狸岛碧道通过低冲击的生态开发模式最大程度的进行生态自然的修复,因地制宜建设各类生态湿地,保护和增加水生物多样性,实现水体自然净化、水环境生态平衡。二是“碧道”+水上运动。依托碧道水域岸线,推进“水 文体”、“水 文旅”蓬勃发展,推进情侣路碧道沿线帆船帆板和金湖桨板等水上运动,举办赛艇、龙舟赛等各具特色的水上文体活动。依托前山河碧道2023年和2025年两次举办香山赛艇公开赛,打好“体育牌”“文化牌”。依托黄杨河碧道成功举办2024年、2025年广东省龙舟公开赛暨斗门龙舟邀请赛,吸引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众多龙舟队水上竞渡。三是“碧道”+水经济。依托碧道,构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营造品质舒适的宜居宜游环境,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平沙水乡游结合平塘涌碧道,依托河道与沿岸自然风光,构建“水乡”联动的空间游憩方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民宿,致力打造融合水上运动培训、教育研学、生态观光、亲子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计划2026年10月完成,预计年度收益约500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依托前山河碧道,前山河两岸综合提升对现有河道两岸绿化、构筑物及配套设施进行品质提升,打造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全龄友好于一体的城市滨河休闲带,广泛开展露营、飞盘等各类休闲活动和赛艇、滑板等体育赛事,进一步将前山河的环境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四、提档升级,打造绿美碧带和幸福河湖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2024年第1号总河长令工作要求,2024年6月11日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市长(市副总河长)共同签发我市2024年第1号总河长令《关于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的决定》,高位推动我市绿美碧带幸福河湖建设。2024年我市建设金湖1个幸福河湖,建设前山河、情侣路香洲区段等2条绿美碧带,2025年我市正在建设南水沥、黄杨河、前山水道等3个幸福河湖和情侣路高新区段、黄杨河、三灶湾海堤等3条绿美碧带,力争申报第二批省级幸福河湖和绿美碧带。 目前正是暑假期间,正是陪孩子与山水相逢的好时机。从情侣路出发,或是沿着碧波荡漾的桂山岛碧道一路攀登,穿行海岛奇观,或是在平沙湿地公园碧道旁,看黄茅海大桥日落、红树林里白鹭归巢,感受自然与文明的交融,还可以在香山湖和金湖露营,品味湖畔的野趣与静谧。这里有蜿蜒的碧水与绿意相拥,划船、骑行、徒步、露营都能在碧道的“生态长廊”里,找到属于你的假期。也希望有更多的市民游客在珠海日常的出游中解锁碧道“水岸秘境”的n种打开方式,来一场“慢行治愈系”旅行。 谢谢大家!
谢谢王玲副局长的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朋友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各位记者先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请问自然资源部门在推进碧道建设过程中,如何统筹湿地保护与修复,从而推动生态效益转化?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碧道建设强调水岸联动,而湿地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始终将湿地系统修复作为碧道项目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健全规划法治体系。为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保护生态安全,我局组织编制《珠海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从保护、修复、合理利用、保护能力提升、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统筹湿地保护利用建设任务;印发《珠海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红树林保护条例》,完善法治体系与规划引领,推动我市湿地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大力推进林分优化、新造林抚育、森林抚育,统筹推进高质量水源林建设,按时保质完成省下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2021年以来,共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24959.4亩,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超600公顷。开展后环公园碧道等“小微湿地 ”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与碧道建设合理利用;结合磨刀门水道碧道建设,成功申报广东珠海水松林省重要湿地;结合淇澳岛碧道建设,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淇澳担杆岛保护区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持续开展湿地监测;结合平沙新城生态公园碧道建设,推进黄茅海大桥沿线湿地风貌提升,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设施完善、绿化提升、科普宣教、保护监测等工作。三是深化综合效益转化。积极开展各类湿地保护主题宣传,结合“世界湿地日”“湿地保护宣传周”等重要节点,联合社区、中小学校开展“湿地走进社区”“走进红树林湿地”“淇澳红树林湿地自然教育公益课”等活动;创新“自然教育 社区共建”模式,建成“红树培育”主题等9家社区科普学堂,在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常态化开展红树林自然科普教育,年均开展约400场自然教育活动,惠及3.4万参与者,接待访客30万人次,成功获评全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湿地保护利用为碧道建设的重要抓手,打造“湿地 ”多元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 谢谢!

如何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提升碧道的生态韧性与惠民功能?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下面我以金湾区中心河(即二号主排河)碧道建设为例具体阐述。一是多目标融合的场地规划。遵循自然排水原则,结合功能需求,对驳岸绿地的竖向进行合理化设计。一方面全线采用生态堤岸,通过合理的标高控制,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时作为临时泄洪场地,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另一方面减缓坡度,打造适合市民休闲露营的草坪空间,旱季为市民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二是遵循自然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碧道建设时保留了凝结岭南农耕文化的桑基鱼塘,在维持其本底形状及本土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底泥清淤及生态修复等措施,将其改造为雨水湿塘,增强对雨水的调蓄能力。沿岸因地制宜设置雨水花园、彩色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等多种绿色海绵设施,进一步增强对自身及周边道路雨水净化能力,又形成景观组团。三是注重区域提升的系统治理。将中心河与中心湖连通,设置循环补水系统及人工湿地系统,将中心河水净化后回补至中心湖,保障旱季时中心湖的生态基流及水动力,增强水系统的环境容量及生态韧性,为航空新城成为生态宜居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谢谢!

碧道运行维护和管理养护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市城管部门如何提升城市绿地内碧道景观和游憩系统?

谢谢这位媒体的提问。 目前,我市城管系统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四个着力入手,强化日常管养,市区城管系统从“四着力”入手,强化日常管养,保障碧道的景观游憩功能。一是着力景观美。整合周边资源,种植易存活、好养护、花期长的彩色花卉,打造“小而精”的绿化小景,以绿为媒,链接生态与民生。二是着力地平坦。切实做好碧道地面的巡查检查、预防性养护和维修施工等工作,严格执行小洞大补、圆洞方补、浅坑深补等法,提高养护维修效率和养护修复质量。三是着力卫生好。确保碧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2小时,保持地面清洁、干净。建筑物立面无明显污渍、无乱张贴、乱涂写。四是着力服务优。因地制宜设置驿站,做好公共停车场、行人休憩点、自行车服务区、标识牌、零售亭等服务设施管养工作,提供优质、便利的游览环境。 谢谢!

碧道作为珠海水生态名片,能否推荐一些适合浪漫旅游、亲子露营、文体运动的碧道,可以让市民游客观水、亲水、玩水?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特色、有颜值、有内涵的碧道,涌现了东澳岛、香山湖、三灶湾海堤等示范项目,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形成别样风景,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东澳岛碧道以浪漫爱情为主题,充分考虑游客和市民多元的游憩需求,相继建成滨海栈道、森林栈道、蜜月公园等旅游景观场所,沿线串联蜜月驿站、婚纱长廊、婚礼堂、海誓山盟等诸多主题打卡点,打造了适合浪漫旅游的国际休闲滨海景观带。香山湖碧道依托凤凰山体茂密森林资源,依山而建、绕湖而行,园内大片的绿植和平缓的草地,布设亭、台、水榭、廊桥、荷花池、花海等岭南特色自然生态景观,白天鹅、黑天鹅、绿头鸭等水生动物在园内繁衍生息,既是适宜休闲的天然氧吧,也是亲子露营的好去处。三灶湾海堤碧道以金湾“情侣路”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将桥梁、海洋、社区、民俗、水闸等元素融入其中,串联航展馆、跃动馆、悦览馆、悦享馆、极限运动场等特色资源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等多功能活动的区域。黄杨河碧道依托交通轴线串联西堤公园、斗门体育馆、黄杨河湿地公园、市民公园、尖峰山公园等,建设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健身休闲等综合配套为一体的滨海湿地特色生态休闲区,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享受生态之美的绝佳去处。东岸排洪渠碧道以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主,串联中山公园,植入“孙中山先生唐家湾革命旅程”文化元素,建设亲水平台、休憩座椅及水文化雕塑,形成“一河、两岸、三区”的空间布局,打造可游、可赏、可憩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 谢谢!
感谢王玲副局长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在会后联系相关发布单位。 珠海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河湖相映,整体上构成了依山望海、水网密布的生态空间格局。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我们热忱期待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来到碧道徒步观景,在东澳岛碧道、野狸岛碧道感受浪漫氛围,在香山湖碧道、金湖碧道亲子露营,在黄杨河碧道、平塘涌碧道体验人文风俗,感受珠海水乡惬意。 感谢各位媒体老师关注pg电子试玩的发布会,欢迎各位媒体老师多多宣传珠海高质量碧道、绿美碧带、幸福河湖建设成效,助力我市水务高质量发展,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在珠海落地见效,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老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