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水塘河道清淤相关工作部署,省内首创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志愿月”,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活动,全市多部门联合、集中行动,扎实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淤集中志愿服务,持续拓展群众参与清淤工作的外延与内涵,期间全市组织联合志愿清淤行动并宣传报道超40场次,参与人数超2000人次,掀起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的清淤热潮。
一、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方案引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工作,市水务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共青团珠海市委员会系统谋划3月“水塘河道志愿清淤月”活动,联合制定周密可行工作方案,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志愿清淤行动。在“学雷锋纪念日”当天,省西江流域管理局等省市区镇村12家单位五级联动,在主场地金湾区红旗镇沙脊村开展集中清淤活动,230余名党员干部、企业代表、群众、志愿者以及相关媒体参加,其他4个区(功能区)在辖区联合有关团体、志愿者同步开展义务清淤。二是创新活动。采用“1 n”活动形式,“学雷锋纪念日”当天市级牵头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企业代表、志愿者开展主会场行动,各区在属地分会场行动,示范引领;后续市区镇结合“绿美珠海党员先行”“党员先锋行动日”“中国水周”“河小青巡河”等主题,通过分段包干、主动认领等方式,拓展志愿清淤工作载体的多样性,着力提升活动成效。
二、广泛发动,凝聚社会合力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通过传统媒体、融媒体、横幅、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党员干部带头,邀请优秀志愿者现身说法,结合珠海市志愿活动积分制度、“美德信用 志愿服务”等大力提升志愿活动吸引力,着力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清淤的积极性;结合清淤行动,深化“河小青”志愿队巡河护河活动,不断构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二是情系群众工作为民。“清淤志愿月”中,香洲区有效整治环境、疏通排洪渠堵点,主要通过人工模式志愿清理小微水体、排洪渠18.7公里,并采用“机械 人工”模式疏浚金凤渠200米。斗门区志愿群体深切回应群众盼点,清疏9段农田沟渠和排洪渠长约5.2公里,有效提升农田灌排能力和区间行洪能力。金湾区各镇齐发动,志愿清疏7处涌渠及小微水体共约2.8公里及0.99万平方米,有效改善灌排能力及水环境。高新区组织志愿团队清理农田灌渠中的淤泥、杂草和垃圾等,有效改善沟渠生态环境。万山区海岛志愿者聚焦水塘、沟渠的淤泥、落叶、垃圾等清理,助力提升海岛人居环境。
三、强化联动,提升工作效能
一是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市区部门党组织强化牵头引领,带头清淤和广泛发动,将清淤行动与主题党日、志愿日等活动深度融合,依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破解以往志愿参与人员少而分散、不持续、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机关党员干部、村(社)书记带头承担清淤重点、难点任务,通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承担简易清淤义务,破解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二是“专业团队 志愿队伍”优势互补。水务部门统筹技术指导,共青团组织依托“i志愿”平台招募志愿者,镇街落实点位分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分工指导协作,因地制宜协同清淤与环境美化,开展植树护绿、爱国卫生运动等延伸清淤成果,美化城乡人居环境。三是“科技 传统”双擎驱动。完善“清淤动态台账”,实现问题发现、处置、验收全流程管理。运用无人机研判河道淤积情况,采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及时反馈治理成效,构建智慧清淤监测体系;保留基层河长、基层水管员徒步巡河传统方式,建立“现代科技赋能+传统经验守正”工作模式。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结合“绿美珠海党员先行”等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志愿清淤,持续发动企业、乡贤捐资投劳清淤,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治水治产融合,深入打造莲藕基地、千亩油菜花田等生态产业样板,持续实现“清淤一处、造福一方”工作目标。